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修订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编写组克服疫情影响、深入学习研究、多轮研讨碰撞、反复推敲打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基础上修订形成了《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现将修订中的有关情况概述说明,并就教学使用提出若干建议。
一、修订思路
此次教材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反映2021年版教材出版使用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鲜活实践,充分观照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成长需要,充分吸收2021年版教材使用过程中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完善意见,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时代感、吸引力和针对性。
教材修订过程中,本教材编写组坚持“充分体现”的原则,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根据本教材的定位,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予以充分体现,将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予以充分体现;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全面研究2021年版教材出版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2021年版教材使用中的反馈意见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对教材的期待,在修订中把准融入的结合点,做到全面科学准确地融入;坚持“遵循规律”的原则,全面把握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成长需要和时代要求,结合“00后”大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材文风,努力将教材打造成为教师高度认同、学生真心喜爱的好教材。
二、教材正文内容的修订
根据修订思路,此次教材修订中,我们将工作重点确定在充分体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反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及时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整体逻辑框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教材正文内容据需调整,以更完善。
绪论“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重点充实、反映党的二十大关于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要求,将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要义融贯全篇。在保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四个基本维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新时代新征程及其蕴含的机遇和挑战、责任和使命,进行了重点阐述。第一节突出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明确大学生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和新发展起点,凸显大学生“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的品格要求。同时,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内容,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更好理解立志担当、勤奋学习、吃苦奋斗的真义。第二节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的要求有机融入,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思考讨论”部分,突出了新时代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担负的历史使命的问题导向,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责任和担当。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重点充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生观等问题的最新论述。第二节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论述,用中国冬残奥会首位“三冠王”杨洪琼认真训练、顽强拼搏的事迹,说明个体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增强能力和本领,为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节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新时代的青年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关于人生顺逆关系的重要讲话;在“成就出彩人生”部分,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等论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顺应历史潮流,增强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在第三节的“成就出彩人生”部分用“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在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重点充实、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最新重要论述。第一节充实“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等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理想信念重要作用的阐述。第二节融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要观点,深化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补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主要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和信心。第三节充分融入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重点充实、反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改革创新的相关论述。第一节在第一、二目之后新增一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的相关论述,进一步突出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阐释。其中第三目“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为新增写的内容,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2021版教材中的第三目相应调整为第四目,并在“凝聚兴国强国的磅礴伟力”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的相关内容,展现中国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第二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部分,结合党在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最新实践,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相关论述,对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等内容的表述进行了调整。第二节第四目“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部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相关论述进行了改写,突出了我国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的历史主动和发展经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融入了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些新表述,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形势要求和使命担当。第三节有机融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关于改革和创新的相关论述,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等,引导大学生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价值,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强大动力。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重点充实、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充分吸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要义的阐述。第二节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等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充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等显著特征的阐述,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相关内容,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的根本不同等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三节充分吸收《决议》提到的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青年的最新表述,号召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重点充实、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人民至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第一节根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要求以及党的二十大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都提出的“两个结合”的原则,完善道德基本理论问题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地位,落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第二节明确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部分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要求,补充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相关论述,即我们既要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第三节对于“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部分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入阐释,并以“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证明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向道德模范学习”部分,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新精神;在“积极引领社会风尚”部分,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新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着力点的“四德建设”的丰富内涵。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重点充实、反映了党的二十大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贡献和最新发展,为青年大学生全面提高法治素养指明路径。根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对法治的基本理论表述进一步加以完善,将该章第一自然段首句改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节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以宪法为统帅”改为“以宪法为核心”等;充分反映新时代十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增加对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成就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进程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第二节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等重要内容。在第三节第一自然段中,增加“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第三节增加“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等内容。第四节增加“程序法”的基本界定,增加“全国首例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刑事案”等拓展内容。同时,严格遵照宪法法律文本和权威资料,对本章的个别语词、字句表达进行及时修改完善,力求表述更加精准。比如,第一节第三目第二、第四自然段内容对照宪法、立法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严格规范表述;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区分论述;将“社会组织”改为“社会团体”;对第三节第一目“我国宪法的形成”相关内容进行精细化修改;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第三节第三目原标题“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修改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等。
三、教材辅文内容的修订
新教材保持了原教材辅文的呈现形成,继续使用“习语”“拓展”“图说”“明辨”等增强可读性、丰富内容含量、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感,使教材图文并茂、丰富立体。在此基础上,本次修订做了一定的辅文更新工作,进一步增强辅文内容的典型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具体来看,新教材中“习语”“拓展”“图说”“明辨”等四类栏目共计167则,图片图表共计55则,二维码共计9则,其中新增辅文11则,替换辅文14则,完善辅文11则,新增图片图表5则,替换图片图表9则。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次修订新增相关视频二维码3则,便于广大师生延伸观看及教学中使用。主要调整情况如下:
一是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回应青年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和人生、法治热点问题。如,针对青年大学生关注的“躺平”现象,新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在红旗渠考察时的讲话,“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告诫青年大学生任何时代艰苦奋斗都不能丢,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最新表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入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这些方面的努力,有利于丰富新教材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化思想理论认识。
二是更新辅文的相关内容和数据,突出新时代十年的新实践和新成就,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大学生。如通过“从数字看新时代十年(2012—202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等新的图表和拓展内容,反映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明确了大学生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和新发展起点;反映中国航天成就的“图说”更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新的突破,即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太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时刻,首次实现了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新突破;在反映中国高铁成就的“图说”中,对新时代十年中国高铁所取得的享誉世界的成就进行了集中梳理;增加新时代“枫桥经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拓展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十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这些更新让辅文充满时代感,充分体现新时代十年的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命感。
三是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接受特点,调整相应辅文主题,使之更贴近“00后”大学生认知习惯,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新增“时代楷模”杜富国的案例,突出同为青年的杜富国在身受重伤后,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康复,并坚持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奋斗精神。这次所做的辅文修改,有利于进一步拉近新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新教材更贴近和吸引学生,便于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另外,新教材还更新了“思考讨论”题和“文献阅读”篇目,新增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国的民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等阅读文献,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推介给学生,让新教材内容层次更丰富,内容供给更全面,内容时效更突出。
四、教学建议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议》中有关新时代青年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等问题的新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教学,首先做到讲“准”。同时,加强集体备课,把新融入的新时代十年最新成就和贴近大学生的案例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做到讲“活”。另外,充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接受特点,攻关教材讲解中的重难点问题,在理论说服上下功夫,做到讲“深”讲“透”。以此扎实推进新教材的使用,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
在此基础上,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立场观点方法,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新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承担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使命。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鲜活实践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新教材系统梳理和有机融入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伟大成就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用新成就阐释新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0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精细化研究。通过课前深入的学情调研,全面把握“0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需求和接受特点,以新教材贴近学生的素材和案例为线索,精选教学资源,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库、素材库、案例库,以“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
四是善用“大思政课”,找准新教材知识点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点。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所反映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讲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同时,积极拓展教学时空,运用社会大课堂的平台、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五是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助力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理解新教材关于世界发展大势、科技发展潮流和不确定性发展态势的分析判断,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国情社情民情,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进而在新时代的现实境遇中,增进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体验、涵养学生的情怀,助力“00后”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